熟悉加拿大留学的人都知道,研究生独立申请比较困难。研究生一般为2年制,申请的前提得拥有本科学士学位,且每个专业的国际留学生名额都不多。也正是这种严格的录取条件,保证了它硕士学位的含金量。
1、从一而终的专业背景
除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和教育学外,几乎所有的加拿大硕士专业均要求申请人的本科是同一专业毕业。而且,对于一些特殊专业,即使申请人具有本科专业背景,也无法申请,只能申请边缘学科,如法律专业可申请国际商法、医学可申请生物学、生物工程和食品科学等专业。
如果要申请工程类的研究生,那么学生本科一定要读工程相关的专业;要申经济学相关专业,那么学生本科必须读过微积分、线性代数、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而学语言专业的学生一般只能申请语言学或不限专业的MBA、教育管理等。想学商科的同学要注意的是,加拿大到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大部分的商科都在MBA下面的某个方向,很少有独立出来成一个专业的。除了MBA,另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是Master of Management。
2、大学GPA以及相关领域实践经历
加拿大研究生的录取非常重视本科成绩,GPA要高。有的学校也以美制分数(即满分4.0)来表示。加拿大研究生的低录取标准为75分(百分制)或者3.0以上。一般大学对于大学平均分都会要求在80%以上。更好一点的大学还会在此基础上要求后两年的专业课成绩在85%以上。这是因为研究生是协助导师在某一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所以导师对学生是否具有该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非常看重。所以对于大多数没有研究经历的学生来说,在校的专业课成绩就尤为重要。而如果GPA不高,那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就很重要,申请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对工作案例的分析上。
3、相关国际英文考试成绩
语言要求方面,一般要求雅思6.5到7分,托福88到100分。有些专业要求更高,例如语言类或传媒,要求雅思7到8分以上,托福达到110分以上。这些只是低要求,但学校网站上通常会写着这样一句话:Meeting the minimum requirement doesn’t guarantee admission. (成绩达标不等于被录取)
加拿大的理工科研究生不强制要求GRE成绩,但不少学校会强烈推荐使用GRE成绩,并且会在招生要求里暗示如果提供GRE成绩会被优先考虑。对于申请MBA的学生来说,GMAT是需要的,只有少部分学校不需要。建议学生家长在申请前一定要先了解申请学校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4、硬性条件也可以变通
在申请加拿大研究生的时候,一般都会去学校的网站浏览专业的入学要求,但实际的情况和网站所要求的可能会有出入。只要申请者的其他条件足够优秀,硬性条件尤其是语言方面,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变通的。一位学生以雅思6分、无GRE、大学平均分89%的条件申请了阿尔伯塔大学、滑铁卢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公共健康专业。后被麦克马斯特大学和滑铁卢大学所录取。滑铁卢大学网站上研究生录取的标准一般都是雅思7分,而他的雅思成绩是没有达标的。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校保研了,证明其学习成绩优异;二是有研究背景,曾发表多篇文章;三是有实践经验。他在医院有近1年的住院实习经验。还有就是与教授的疯狂套磁。
5、套磁是王道
工科一般都是教师带着学生做项目,很多专业的录取导向为导师决定制,套磁的时候要与导师在专业上有深度沟通,结合老师的研究方向,谈自己的看法,同时说明你的背景和能力对老师的研究能有什么贡献等。要知道大部分的大学硕士每个专业录取人数仅几十人,有的专业(如萨省大学的金融专业)全世界每年仅招5人,而有的专业是必须有导师先决定录取你后,才能申请的。同时用文书去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学术经历,给导师留下深刻印象,才会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6、早规划、早准备、早申请
提早申请,提早规划对您的申请会有很大帮助。因为加拿大院校录取的原则是先到先得,择优录取。每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同时严格把握申请时间,这样才能有多伦多大学、麦吉尔大学等世界知名学校的垂青。
理想的状态是从大二就开始准备,这样时间相对比较宽裕。学生可针对自己所选学校提早准备语言和G考,大二准备G考(有效期为5年),大三准备雅思或托福(有效期为2年),保持自己的大学四年平均分在80分以上,后两年的成绩越高越好。同时平时注意增加自己的实习经验,多参加各类竞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大四上半年开始定校,收集个人申请材料。从9月起开始申请,处理文书并寄走材料,并选定是否需要住校。然后等待校方消息与通知,看是否缺某项材料并及时补齐。一般4-6月各大高校陆续发布录取结果。如确认被录取,可以着手准备签证。
















 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外交学院
外交学院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大学
青岛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丨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丨华东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 山东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丨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丨北京 四川外国语大学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理工大学 山东交通学院
山东交通学院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 南京传媒学院
南京传媒学院 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师范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安科技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温州大学
温州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北京开放大学
北京开放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